close

168國語言翻譯公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往:導覽搜尋

中文譯名,是指將某個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譯成中文後的名稱。由於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漢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對於使用拼音文字進行拼寫的人名、地名來說,需要將有關的拼音文字的發音漢字化,才能變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採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寫)。例外的是漢字文化圈日語韓語越南語,其譯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漢字(或改寫)。將拼音文字的發音漢字化,一般是採用現代標準漢語,但是港澳地區等則採用廣州話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對於一些特殊領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標準翻譯另外,有外國官方機構為方便世界華文傳媒採訪,亦會為當地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列表。有時國外有華裔血統的名人也有因為傳媒誤譯而發表聲明訂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傳媒發新聞稿指出,他姓名的漢字寫法應該是「雲升」注1翻譯

中華民國時期譯名準則未確立。同一個地名,往往造出多個中文譯名,造成混亂。社會上引起了統一地名翻譯的討論。當時提出的原則有:

  • 依地名原來語言發音翻譯翻譯
  • 保留被廣用的舊譯名。
  • 地名專名音譯,通名意譯。
  • 同一音用同一字譯翻譯
  • 音譯字以國音為標準,不用方音翻譯
  • 用字應該普通。

譯音表[編輯]

為了解決譯名混亂,於中華民國時已有人編製譯音表,作為譯名標準,例如何崧齡等人編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初版的《標準漢譯外國人名地名表》。[1]何崧齡在序文中說道:「外國人名地名,向無一定譯法,淆亂之弊,與日俱深,學者苦之翻譯本書目的,在補救斯弊;換言之,即謀譯名之統一,使學者稍節時力而已。……吾人先議定《西文譯音凡例》,次照《凡例》,編製《西文譯音總表》翻譯——即西文每一音素,均擇一發音相當之漢字,作為標準譯字;無相當譯字者,用『借譯』;發音近似者,用『準譯』翻譯——以此《總表》為標準,製造新譯名。」

漢化譯名[編輯]

漢化譯名,即譯者把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名譯為漢人名。魯迅曾批評這種做法。他在《不懂的音譯》一文中,反駁有些人謂外國人的譯名奇怪使人不懂,指出古代和尚譯印度人名「決不肯附會成中國的人名模樣」,使得現在仍能推測原本發音,而且古代譯名也不比與他同時的譯名古雅或好懂。他又指出譯名太似中國人會生誤會,也會使人不知所指何人,如有人將克魯泡特金譯為「柯伯堅」,托爾斯泰譯為「陶斯道」。他在《咬文嚼字(一)》一文中,抨擊當時將女性的姓氏「用輕靚艷麗字樣來譯」,直指「姓氏並無男女之別」,又稱文人將外國作者首音譯為中國姓,與他們藉著介紹外國文學,來擺脫傳統思想束縛的原意相悖。

不同地區的譯名標準[編輯]

自中國與西方接觸以來,曾出現過很多形式的音譯翻譯早期最廣泛使用的是以閩南語粵語上海話的漢字讀音為音譯基礎。比如,Switzerland 和 Sweden 之所以被音譯成「瑞士」和「瑞典」,就是因為在老國音,閩南語以及粵語中,「瑞」字念Sui,最為接近這兩國的西方名稱翻譯近年來,在中國由於推普的關係,中國各地使用的音譯方式也向普通話的漢字讀音靠攏,例如 Thomas 這個原本使用粵語音譯成「湯姆斯」的名字,近年來也改為使用普通話音譯的「托馬斯」翻譯

中國大陸[編輯]

外國不同語言的拼寫與發音的對應規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規範,則必定出現誤譯。於是中國大陸組織專家學者,為世界50多種語言制定漢字譯音表,每種語言可能出現的音節,都指定音譯漢字。譯名以音似為主,形似為輔。(例如發音有清音濁化,仍照清音翻譯。)人名翻譯,有部份音節按男女分用不同漢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譯,所以編訂世界不同語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稱。

台灣[編輯]

台灣對於外國的人名及地名聲稱以民初學者嚴復的信、達、雅為原則來進行翻譯。官方的要求也大凡如此,未特意規範或指引翻譯者,是故經常出現一物多名,莫衷一是。翻譯者一向以約定俗成的譯法來從事翻譯,這裡提供幾個網站給翻譯者參考。[來源請求]

  1. 中華民國官方的國家譯名. 中華民國外交部 (中文(台灣)‎). 
  2.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台灣)‎). 
  3. 《翻譯學研究集刊》參考書目. 台灣翻譯學學會 (中文(台灣)‎). 
  4. 日本動漫(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中文(台灣)‎). 
  5. 田銘莒. 淺談注音翻譯法. 交大友聲. 1998-04-01翻譯社 367: 64–65. 

香港[編輯]

體育娛樂圈英國政治人物、少量美國政治人物、少量外國地名的範疇,香港通用的中文譯名都以香港的母語粵語廣州話標準)翻譯翻譯正因如此,很多香港譯名如用普通話譯就會使讀音大幅偏離原音。因為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政治人物為了顯得親民,會由相關部門將譯名譯成中式名字,如「彭定康」、「麥理浩」等。

  • 體育界例子:
    • 荷蘭足球員 van der Sar (內地稱范德薩)的香港譯名是「雲達沙」,粵音/wan4 daat6 sa1/,用粵語讀起來接近原文翻譯但「雲達沙」的普通話音為/yún dá shā/。
  • 英國政治人物例子:
    • 港督 George Bonham 的其中一個譯名是「文咸」,粵音/man4 haam4/,漢化意譯之下,不論「文咸」的普通話音/wén xián/或粵音,都與英文原音不符。

香港的官方語文是中文英文,故香港人習慣把拉丁字母文字以英語拼讀,而不以原語言拼讀,不知道同樣的拉丁字母,在不同語言中發音差別可以很大翻譯所以有些香港譯名無視原語言發音,用英語音譯,令譯名失真。(事實上,英國人也按原語言發音轉成英語,而非將拼寫當成英語拼讀翻譯英國廣播公司設有讀音組(Pronunciation Unit),由語言學家編訂外語名字的英語發音。[2]

  • 體育界例子:[3]
    • 塞爾維亞足球教練Milutinović(內地稱米盧蒂諾維奇,即神奇的米盧),香港譯作「米路天奴域翻譯「域」粵音/wɪk6/,是把「-vić」用英語讀成/vik/而得出的譯音,但按照原文發音/viʨ/,譯名可配上對應/ʨ/音的「治」/tsi6/。
    • 德國足球員Ballack(內地稱巴拉克),香港譯作「波歷克翻譯「波」粵音/po1/,乃錯用英文「ball」/bɔːl/譯音,但Ballack的「Ball-」按德語其實讀/bal/,和英文「ball」的發音差別很大,而後一音節「-ack」的a發音是/a/,並非英文lack中a的發音/æ/,因此「勒」的粵音/lɐk6/比「歷」/lik6/更接近德語音譯。普通話譯名「巴拉克」,粵語發音為/pa1 lai1 hɐk1/,反而比「波歷克」更近Ballack的德文發音。至於香港譯名末尾的「克」字,是仿照普通話音譯習慣,將尾音-k譯為「克」,但「歷」的粵音已有入聲-k尾,實無需要加「克」字。[4](與此類似的有曼聯中場球員Carrick,內地稱卡里克,香港譯作「卡域克翻譯
    • 德國足球員Marcell Jansen(內地稱馬塞爾·揚森),香港譯作「馬素·贊臣」,是把德語「j」誤為英文「j」的發音/dʒ/,Jansen的「Jan-」遂譯作「贊」/tsan3/。德語「j」實際發音是/j/,所以譯作「恩」/jɐn1/較佳。[5]
    • 荷蘭足球員Ooijer(內地稱奧耶),香港譯作「奧查」,是把荷蘭語「j」誤為英文「j」的發音,故「jer」譯作「查」/tsha4/,但荷蘭語的j和德語j發音同樣是/j/,所以譯作「也」/ja5/較佳翻譯[6]
    • 義大利球會Juventus(內地稱尤文圖斯),香港譯作「祖雲達斯」,同樣是把義大利語「j」誤為英文「j」的發音,故「ju」譯作「祖」/tsou2/,但義大利語的j也是讀/j/,所以譯作「余」/jy4/較佳翻譯[7]
    • 法國足球員Réveillère(內地稱安東尼·雷維耶) ,香港譯作「雷維利尼」,但Réveillère法語讀音是/ʁevɛjɛʁ/,名字中的「-ill-」讀作/j/,譯名中卻誤當作/l/而譯為「利」/lei6/,若譯為「耶」/jɛ4/較佳。「尼」字更是畫蛇添足,因法語中最後的「-e」實際上不發音,且「尼」粵音/nei4/,聲母是鼻音/n/,但這名字最後卻是完全不帶鼻音的法文/ʁ/音。[8]
    • 法國足球員Clichy(內地稱克利希),香港譯作「基歷治」,是把名字中「-ch-」誤為英文的「ch」/tʃ/音,遂以「治」翻譯「-chy」,但法語的「ch」讀作/ʃ/,故譯作「斯」/si1/較佳。[9]
    • 委內瑞拉足球運動員Alejandro Moreno(內地稱莫萊諾),香港譯作阿歷山度·摩蘭奴,是把名字中的「j」(西班牙語中發/h/)誤為英文發音的/ʤ/,且將西班牙文的dr(兩個單獨的輔音)當成了英文的dr(一個輔音)。該人名普通話發音譯為亞歷杭德羅·莫雷諾,粵語則譯阿歷咸度·摩蘭奴為佳。[10]
    • 西班牙球會Real Madrid(內地稱皇馬),香港以前譯為「真馬德里」,是錯將西班牙文Real當英文翻譯,不知道西班牙文Real另有「皇家」一義,而球會名字的Real是西班牙國王賜封,就如當時香港有些機構名字中,也有英國賜封的Royal。現已改正為「皇家馬德里」。

香港足球評述界其實意識到用英語拼讀非英語名字譯名,這種做法並不妥當。2013年,香港足球評述員協會舉辦「翻譯公司知道天成翻譯社在講『佢』嗎?」球員譯名研討會,與會者基本上贊成「以人名原語言發音為準」的原則,但是認為實行這項原則非常困難,原因包括:[11]

  • 球迷習慣現有譯名,貿然改用新譯名必會遭到強烈反對,縱使新譯名貼近原語言發音;
  • 保留現有球員譯名,對新球員用原語言譯,會出現同一名字兩個譯名;
  • 球員名字的原語言太龐雜,不少語言更是對香港人而言太「偏門」,要掌握這些語言的名字發音極為困難,若允許例外當作英文譯,又會有準則不一的問題;
  • 即使大家都用同一個發音翻譯,但是各家對於何為好的譯名,各有不同看法;
  • 要各大電視台讓步統一譯名已非易事,若要其他傳媒如報章、賽馬會、足球雜誌等都願意跟從,更是難上加難;
  • 每年都不斷有新球員加入,這些新名字的譯名管理,是長期和繁重的工作,需要有專門機構負責。

澳門[編輯]

美國俄羅斯英國[編輯]

官方漢語譯名, 用本國語發音近似的漢字轉寫

新加坡[編輯]

新加坡華文媒介統一譯名委員會(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負責華文媒介譯名的標準化。公眾可由聯合早報網免費瀏覽內容。

新加坡初級法庭網站有初級法庭常用詞彙可查閱英文翻譯漢文和馬來文詞彙翻譯

馬來西亞[編輯]

馬來西亞對於非華族或非華語名詞的譯名由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翻譯

如果辭彙還未被理事會翻譯,或是存在爭議:

  1. 先查找馬來西亞中文報紙,觀察中文報紙的翻譯方法。馬來西亞最大的中文報紙是星洲日報
  2. 如果同時存在幾種翻譯,使用任何一個都沒問題。直到有官方定論為止。

如果在馬來西亞本國尚未出現任何翻譯,可以先參考中國大陸方面的翻譯方法翻譯

翻譯馬來語時,請遵照以下原則:

  1.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當事人懂中文,通常當事人有本身的漢語名字或漢語譯名名字。應當尊重當事人,使用當事人的自己的譯名。
  2. 如無資料可查,請遵照馬來語的發音原則翻譯,而不是遵照馬來語的文字翻譯翻譯

新華社翻譯馬來語名詞時常常按照文字翻譯,這是錯誤的,因為其翻譯出來的漢字與原來的馬來語有時會相差很多。新華社翻譯馬來西亞貨幣Ringgit為「林吉特」,有人認為這是錯誤的(有爭議,參見注2翻譯新加坡也稱「令吉」,與馬來西亞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則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翻譯

菲律賓[編輯]

菲律濱華人閩南語咱人話),華文譯名也以閩南語音譯。例如城市Makati譯名「馬加智」,因為「智」字閩南語聲母是t(不送氣)翻譯菲律濱最底層的行政區劃稱為barangay,譯名為「描籠涯」,而「描」「涯」兩字閩南語聲母是濁音b和g。(非漢語拼音b和g,後兩者皆是清音翻譯)「宿霧」的「霧」字閩南語聲母也是b。菲律濱司法部長Leila de Lima,譯名為「黎利馬」,用「黎」字譯de,因為閩南語聲母l的發音接近濁音d翻譯菲律濱的華文譯名與其他地方所用譯名有差別,如首都的譯名是「岷尼拉」,國家名也用「濱」字而非「賓」。目前尚未有統一華文譯名的組織,因此各華報用的譯名可能不同翻譯[12]

美國[編輯]

美國地名、人名官方譯名,一般以美語發音音譯,可參考美國政府網站, 如美國駐中國大使館

華文媒體用的譯名有時與官方譯名有差別。

一些特別準則[編輯]

佛教[編輯]

英國的地名、議員官方譯名[編輯]

英國早期的華裔移民都是來自香港圍村的移民。在戰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國的居留權翻譯不少圍村居民為改善生計,都移民到英國謀生。為服務這群不太會英語的香港移民,以及為香港當地的傳媒服務,英國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曾經會為全國所有議員和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表,方便殖民地範圍內的中文使用者翻譯不過從1972年中英建交開始,中國大陸範圍內官方和民間都沒有使用過此類譯名。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粵語,官方譯名也以粵語的廣州話發音作標準,並且會儘可能將譯名漢化,使華人聽眾有親切感。以下為部份知名人物的香港譯名和中國大陸譯名的分別:

人物 香港譯名 中國大陸譯名 其他譯名
Mrs. Margaret Thatcher 戴卓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
John Major 馬卓安 約翰·梅傑
Michael Heseltine 夏舜霆 赫塞爾廷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Sir David Wilson 衛奕信 魏德巍(當駐華大使時的譯名)
Chris Patten 彭定康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隨著香港殖民政府的消失,現在已不存在新進的官員和議員的中文譯名列表;香港澳門以外的地區,一般都以中國大陸傳媒為標準。這在BBC的中文新聞網頁內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國國內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關的話,要先視乎有關宗教,再決定譯名。假如有關名稱和聖公會基督教有關,則採用基督教聖經和合本的譯名。例如:聖保羅大教堂。但若有關人物或地方在蘇格蘭北愛爾蘭信奉天主教的地區,則應採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譯名。

葡萄牙地名、議員官方譯名[編輯]

葡萄牙的官方譯名,主要是方便澳門的傳媒報導葡國政府的新聞。葡萄牙本來不太理會澳門的中文媒體,過去當地傳媒都是自行把官員和議員名字的葡語發音用近似的廣東話拼寫翻譯翻譯">[來源請求]隨著回歸臨近,有關部門才開始統一譯名。

天主教聖人、人物、地名譯名[編輯]

原則上,若有關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區,則應採用天主教聖經譯本的譯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確譯名應該是若望保祿二世,而不是約翰保羅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應該是聖伯多祿大教堂而不是聖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紀念洗者若翰(基督教施洗約翰)的話,就不要將「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個地方或機關的官方翻譯可以看出一些它的歷史。例如,在香港總共有六家中學以 St. Paul 為守護者;但是,兩所由香港聖公會開辦的中學譯成「聖保羅」:

三所由聖保祿修院開辦則譯成「聖保祿」:

澳門也有稱為聖保羅或聖保祿的學校。

韓國地名、人名譯名[編輯]

韓國雖然自1970年代開始已經停止使用漢字,但70年代以前,韓語的漢字使用量極高。所以,絕大多數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確對應的漢字翻譯為尊重當地和有關人士,請盡可能不要自行幫地名和人名作翻譯,而務必要使用原來的漢字。假使沒有對應漢字的話,韓國官方建議採用拉丁化了的名稱翻譯例如:「住在首爾麻浦區的Aeoge驛的學生安Areum」這句句子裡面,地方名「Aeoge驛」和人名「安Areum」翻譯

有關韓國各地地名的漢字,可參考有關地區的中文版地圖翻譯假若沒有中文版地圖的話,可參考當地的舊地圖。

尊重韓國官方的要求,韓國首都的中文譯名現改為「首爾翻譯韓國官方的意見是,除了講述過去的歷史以外,建議提到該國首都時,漢字不應再用「漢城」二字稱之。但目前使用漢語的地區對此意見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別。假設已改成「首爾」,為讓人明瞭易懂,可以再括弧註明「漢城」,或註釋「大韓民國首都」。

有關韓國政要、議員的名稱,可以參考韓國的報社網站。《中央日報》、《朝鮮日報》等大型報社都建有政要及議員的漢字名稱對照表,並設有收費的查詢服務翻譯不過,如果有新聞發生的日期作參考,可以翻查網上過去新聞的PDF版本,來找尋有關人士名稱的漢字寫法。

有關查詢韓國演藝人名字的漢字寫法比較困難,除了因為報章通常都不會寫出他們名字的漢字寫法以外,就連藝人本身也未必記得自己的名字怎樣寫翻譯這時,就要靠有關藝人的經理人公司,或依賴可以信靠的網站。韓國映畫是一個非常可靠的來源,有時甚至比電影發行商更可靠。例如:韓國人氣偶像車太鉉(Cha Tae-hyun)和全智賢(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傳媒投訴自己的名字被錯誤寫為車太賢及全知賢,可見不少藝人其實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韓國報章娛樂版的譯名卻很多時候都是錯的,這一點一定要留意翻譯此外,若有關演藝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經活躍於影壇的話,參考當年的電影廣告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翻譯

日本人名和地名在有漢字的情況下也是普遍採用漢字直接當漢語用,而不是以日語發音音譯翻譯

參看:韓國同音姓氏

越南地名、人名譯名[編輯]

越南語既有自己本族語言「純越語詞」又有在中國漢字影響下自己創造出新的語音發音來讀漢字,即「漢越語詞」。純越詞與漢越詞千年來都一直得到越南人的共用,漢越詞占越南語總詞彙中70%以上,說明漢越詞在越語當中的使用率極高。有越南語譯者經過翻譯實踐,總結出可通過音譯、意譯兩種譯法進行越南人名的翻譯。

音譯[編輯]

所謂的音譯指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越南語翻譯過來,這種用於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漢越詞在越南語當中所占的比重,且絕大部分漢越詞保持漢語詞的原意。使用純越詞的越南人名中會出現沒有具體意義的單詞,或是有意義但是不能按其意翻譯的字詞,這種情況下一般優先採取音譯的方法。因此音譯翻譯方法也就成為了在越南語人名翻譯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因有些漢越詞人名只有一個漢詞相對應,有些漢越詞卻有很多個同音漢字可選擇,而有些少數民族部分人名所使用的文字並未收錄入字典當中。因此在使用音譯法的時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音譯方法:

  • 一對一翻譯 改翻譯方法使用非常簡便。因為名字只有一個漢詞翻譯對象,所以只需按其漢詞進行翻譯便可翻譯比如「Nguyễn Quốc Sơn阮國山」。
  • 選詞 選詞翻譯從姓-墊名-主名一一進行選擇翻譯
    • 姓用詞的選擇 對於姓用詞的選擇,譯者只要熟悉越南人常用姓氏即可。據考察統計,越南人姓氏之中使用阮姓居首,其次為陳、黎、范、黃、潘、武、鄧、陪、杜、胡、吳、楊、李等。另外還有使用比率較低的姓氏如安、恩、映、歐、潭、陶、段、丁、邢、周、鍾、高、卞、張、王、畢、謝、傅、任、沈、莫、梅、趙、孫等。常見的複姓除了有中國傳統兩字複姓「歐陽」外,越南人也有自己的複姓,如申仲、胡得、阮福等。而雙姓有阮黃、黎喬、潘蘇等,現有雙姓多數是把父姓與母姓配合起來形成的。如Âu Dương可譯為歐陽、Nguyễn Hoàng可譯為阮黃,Phan Tô可譯為潘蘇。在姓用詞選擇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少數民族的姓氏,由於地理、文化、教育、民族語言等因素,現對於少數民族姓氏用詞的收錄非常缺乏,而現對該領域的考慮與研究還很少。因此在翻譯少數民族姓氏時,一般採取相近讀音的漢字進行音譯。
    • 墊名選詞 如果姓名的墊名是Văn、Thị,就可以直接譯為文、氏翻譯這兩個是越南傳統墊名,使用固定的字詞翻譯Văn代表男性,Thị代表女性翻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墊名的使用率越來越少,其中女性墊名還比較多,男性就較少,所以出現了可代替傳統墊名的非傳統墊名翻譯男性的非傳統墊名通常以取有剛烈、堅強、有氣概之意的字詞如Quang光、Quốc國、Cường強等,女性則選用有芬芳、美好、賢淑、優雅之意之名詞如Phương芳、Minh明、Thúy翠、Hồng紅、Huệ惠、Hiền賢等。非傳統墊名只是針對傳統墊名的固定性與單調性,一味地塑造意義深遠、音韻和諧的名字,忽略了墊名應有的區分男性女性的作用。因此在現在所使用的非傳統墊名中,很多已無法辨別男女。
    • 主名選詞 對於主名的選詞,越南人一般喜歡堅強的、有氣派的、有智慧的字詞,或用自然界的山丘、海河為男孩子取名。而對於女性,主要用美妙、賢淑、各種芬芳的花兒、或者自然界的霜雲雪月、或表示品行美好的字起名。進一步了解越南人取名的類型,這更有利於譯者進行正確選詞翻譯有用數字取名的如「阮氏一Nguyễn Thị Nhất」、「阮氏捌Nguyễn Thị Tám」翻譯社「Nguyễn Thị Cửu」中的「Cửu」有九、久、疚、韮等漢字,譯者應該選擇九或玖,可譯為阮氏九或阮氏玖翻譯有用生肖取名者「Nguyễn Văn Tý」中「Tý」有子、畀、庇、屁、臂相對等漢字,譯者按照越南人取名習慣,應選子字,可譯為阮文子翻譯意為子年即鼠年出生翻譯越南人取名又受三教影響,在儒家及佛家文化影響下,「Nhân,Nghĩa,Thiện,Nhẫn,Đức」等字在越南人人名冊中出現很多。因此譯者在譯這些字詞時,應選用在中國保含儒家、佛家文化的字。如「Nhân」可譯為「仁」而不是「人、因」等字,「Thiện」可譯為「善」而不是「單、膳、禪」等字,「Nhẫn」可譯為「忍」而不是「刃、紉」,「Nghĩa」可譯為「義」,「Đức」可譯為「德」。受道教「與自然和諧統一」思想影響,越南人喜歡從自然界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取代來為後代命名如以花草樹木、以顏色、以景物或現象起名翻譯如「Mai」譯為「梅、莓」而不是「埋、霾、霉」;「Hà」可譯為「荷、河、霞」而不是「蝦、苛」;「Thanh」可譯為「清、青」而少選用「聲」等字;「Hồng」可譯為「紅、虹、虹、洪」。
  • 借用廣東語音翻譯字詞 對有具體意義但用作名字的字詞、沒有對應漢詞的純越南語,且屬生僻字的越南人名,譯者一般可以使用廣東語音來音譯。據統計在越華人祖籍為廣東籍占80%,其他為福建、雲南、廣西,且赴越經商特別在胡志明市廣東人居多,這為可使用廣東語音翻譯提供了依據。

意譯[編輯]

意譯是指根據字詞的含義進行翻譯翻譯因純越詞沒有漢字對等的翻譯,因此只能根據詞義進行翻譯。很多純越詞都會有幾個對應的漢語意思,因此選詞翻譯在意譯工作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 人名即是人的代稱,人民對取名的講究,名字寄託著很多父母對子女未來美好的憧憬及願望。因此不管是通過音譯或意譯翻譯人名,在選詞過程中,在遵循風俗習慣、民族傳統,不違背禁忌,尊重取名人的意願,選擇代表美好、正面含義深遠的詞語。 [13]

俄羅斯地名、人名譯名[編輯]

基本上可以按中國大陸的人物地名翻譯法則的參考書目。但若有關人名、地名並不在有關書目出現而有自行翻譯的需要時,應該首先瞭解俄羅斯語有軟音化的特性。所以,Putin不譯作「普丁」或「蒲亭」而應譯為「普京」;Rasputin應譯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

注釋[編輯]

  1. 這種訂正在後來被作廢:洪森於2004年5月6日又在金邊發布公告,要求各機構、各部門今後統一使用「洪森」,而不再使用「雲升」翻譯
  2. 認為錯誤的一方認為,馬來語中Ringgit的t是沒有聲音的,而g則發聲,應當翻譯為「令吉」而不是「林吉特」。認為正確的一方則認為,新華社的音譯法,原則上並沒有錯誤翻譯
    • 馬來西亞的貨幣單位名稱「Ringgit」最後的t並非不發音,而是發成一個只有成阻與持阻階段,而沒有除阻階段的輔音,這在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的一些語言中很常見,也類似於漢語方言中的入聲韻尾。翻譯為「林吉特」正是為了不丟掉這個特點。但「吉」字在古漢語和部份漢語方言(包括當地常用的閩南語潮州語粵語)就是t收尾的入聲韻尾,若以這些漢語方言發音,翻譯為「令吉」更接近原來讀音。
    • 另外,馬來西亞很多馬來穆斯林的名字多數來源於阿拉伯語,新華社在翻譯這些人名時,通常會與其他伊斯蘭文化背景國家的人名翻譯取得一致(這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馬來語的發音。例如"Abdullah"會按照習慣譯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會按照阿拉伯語習慣翻譯為「納吉布」而不是「納吉」;"Ahmed"會翻譯為「艾哈邁德」而不是「阿末」。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引用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96%87%E8%AF%91%E5%90%8D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shawitd45o 的頭像
    marshawitd45o

    marshawitd45o@outlook.com

    marshawitd45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